你的信息安全吗?移动互联网时代,大家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,却开始担心个人隐私安全。而一些信息泄露引发的骚扰诈骗的后果,也让用户人人自危,害怕自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让信息暴露在空气中,成为不法分子行骗的“诱饵”。两会期间,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讨论,再次引发全民的关注。
谈到隐私信息泄露,先了解其泄露的渠道,才能有的放矢去整治和防范。近日,腾讯发布的《智能手机生活:支付病毒隐私泄露报告》中揭秘了生活中隐私信息泄露的最常见的方式。其一,用户的生活习惯可能会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,比如社交平台分享的照片暴露地理定位、在线测试填写个人信息、忘记处理的快递单以及手机丢失等,其后果可能导致骚扰诈骗。其二,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宝贵的“个人信息”,在利益的驱使下,利用黑客技术攻击数据库、搭设虚假WiFi和风险WiFi、恶意传播包含木马病毒的二维码、钓鱼网址等手段去窃取用户的隐私数据。与此同时,人为倒卖信息、网站漏洞、智能硬件漏洞也同样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。
盘点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危害
随着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曝光,大家对隐私信息泄露的最直接的印象是骚扰诈骗。此前曾有网友反映,自己刚刚买完房,就开始接到各家装修公司的电话,3天内接到了上百通装修公司的电话,不胜其烦。
实际上,除了饱受骚扰电话的困扰外,隐私泄露更严重的后果是电信网络诈骗。此前曾发生过一起“假冒公检法”诈骗案件,受害人王某接到某公安机关打来的电话,称王某涉嫌帮助别人洗黑钱。由于对方清楚地说出了他的身份信息,并且“通缉令”上有王某真实的照片和身份证号,王某深信不疑,立马转账以洗清嫌疑。但其实“通缉令”和所谓的“民警”都是假的,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,并针对特定的用户准备相应的诈骗“话术”。
隐私信息泄露治理是关键
隐私信息泄露保护是长期以来探讨的话题,但近几年来隐私信息泄露事件屡屡见诸报端,由隐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网络诈骗,也成为损害公民利益的“社会毒瘤”。那么,如何治理才行之有效呢?
首先,国家各部门多措并行,防范隐私信息泄露。2017年《网络安全法》正式实施,将网络个人信息纳入法律准绳,严厉打击非法窃取、贩卖用户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。今年两会期间,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提出,今年将对未实名制快递的边远地区实现全覆盖,并对信息采集、传送、处理、保护、消除进行闭环管理。
其次,企业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方面,不断升级大数据保护技术,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。其中,一些金融企业进行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收集时,首先都会征得用户授权;运用前沿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,通过科技手段保障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。与此同时,一些企业也纷纷实现了注销机制,用户对长时间不用的网站或者APP进行注销,防止碎片化的信息资料泄露。
最后,对用户来说需要提高自身保护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,对身份证复印件、快递面单等包含个人信息的物品进行妥善处置,使用腾讯手机管家等安全软件进行隐私防护,避免风险WiFi、钓鱼网址和木马病毒等窃取隐私类的风险,全方位防护信息安全。(科技网)